9月22日中午,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奇瑞汽车(股票代码:09973.HK)港股公开发售正式截止。
据《路透》援引消息,公司最终以招股价区间上限30.75港元定价,募资总额约91.45 亿港元—— 这一规模不仅使其成为 2025 年迄今香港市场最大 IPO,更是今年 5 月以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 IPO 交易。
作为年内港股最受瞩目的新股,奇瑞此次招股获得投资者狂热追捧,孖展认购额高达 2178.72 亿港元,以公开发售部分9.14亿港元募资额计算,超额认购逾 237 倍,其港股上市之旅将于 9 月 25 日正式启航。
奇瑞汽车港股招股于9月17日启动,初始招股价区间为27.75-30.75港元,每手 100 股,入场费 3106 港元。市场热情从招股首日便迅速点燃:启动后不久即完成足额认购,首日综合券商孖展借出额便突破 88 亿港元,对应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逾9.5 倍,为后续热度奠定基础。
随着招股进程推进,投资者情绪持续升温。截至9月22日中午认购截止,孖展认购额飙升至2178.72亿港元,超额认购倍数跃升至237倍以上;与此同时,因机构投资者需求强劲,公司已提前结束机构认购,成为年内少数因“抢筹”提前收官的 IPO 项目。这种“散户 + 机构” 的双重热烈反应,直接推动奇瑞选择顶格定价,也印证了市场对中国自主汽车龙头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02 基本面支撑:三年营收翻倍、新能源占比 30%,出口 22 年蝉联第一投资者的追捧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奇瑞汽车近年扎实的业绩增长与清晰的转型路径。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业绩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营收与利润双高增: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增至 2698.97亿元,三年增长近两倍;净利润从58.06亿元提升至143.34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强化。2025年一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实现营收682.23 亿元(同比 +24.2%)、净利润 47.26 亿元(同比 + 90.9%),其中 “其他收入”(主要为投资收益)同比激增311%,行政费用(以人员薪酬为主)同比下降 40%,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销量与出口领跑行业: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达229.5万辆,稳居“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厂商”;更核心的是,公司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5年前8个月出口量达79.3万辆,海外市场根基深厚。
新能源转型提速:作为战略核心方向,奇瑞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已提升至30% 。目前公司旗下拥有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其中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能轿跑 SUV 智界R7表现亮眼,月交付量突破 1.5 万辆,成为新能源赛道的 “爆款标杆”。
根据招股计划,奇瑞此次IPO所得净额将聚焦五大方向,且每一项用途均紧密贴合公司当前发展痛点与长期战略:
研发投入(60%):其中35% 用于未来1-3年多车型研发以扩大产品组合,25%投入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如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强化核心技术壁垒;
海外拓展(20%):未来1-4年用于全球化布局,依托“22年出口第一” 的基础进一步渗透海外市场(2025Q1海外收入占比已达 40%);
产能与运营(20%):10%用于提升安徽芜湖生产设施产能,10%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保障国内生产与日常运营效率。
这一分配方案既聚焦“技术研发”以应对汽车产业转型,又延续“海外优势” 巩固全球份额,形成“研发 - 产能 - 市场”的闭环支撑。
04 行业地位与挑战:13 家基石护航、市值 1700 亿港元,高负债与毛利率压力待解豪华基石阵容与行业排名
奇瑞此次 IPO 获得13家知名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旗下 HHLR、景林资产、大家人寿、国轩香港等,合计认购约5.8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41.75 亿元),为上市提供“压舱石”支持。
行业地位方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奇瑞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2024年公司销量同比增长 49.4%,增速在全球前二十乘用车厂商中排名第一,2025年上半年销量 118.8 万辆(同比+14.38%),且 2024 年有 8 款车型月销量超 1 万辆,产品竞争力凸显。
潜在挑战与上市展望
尽管业绩亮眼,奇瑞仍面临行业共性与自身结构性挑战: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为 12.4%,较 2023年的 16% 有所下滑;资产负债率虽从 2022 年的 93% 降至 2025Q1 的 88%,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后续降负债、提盈利需持续发力。
按发行价计算,奇瑞上市后市值将达1700亿港元(约1460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车企市值第七位。此次 IPO 由中金公司、华泰金融、广发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9 月 25 日正式挂牌后,公司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新能源研发与海外拓展,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其后续市场表现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