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动跨文化传播 连接中国与世界
2023-06-15 14:04 文章来自:CCTV电视剧 收藏(0) 阅读(6150) 评论(0)

进入后半程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各种评奖结果陆续出炉,在“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盛典上,“媒体关注电影人”“媒体关注影片”“最受观众喜爱影片”等多项荣誉揭晓,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电影人欢聚一堂,见证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高光时刻。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创立和发起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及“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也已运行五年。

回顾五年历程,电影节联盟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影片影人互荐机制,从首批29个国家、31个电影机构发展到如今的48个国家、55个机构,其跨文化电影交流与传播价值愈加凸显。

“一带一路”电影周

多元电影文化的交汇

从2018年起,由联盟举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共展映了91部作品,分别来自46个国家的95位导演,其中女性导演有23位;独立制作49部,来自31个国家。海外合拍40部,中外合拍1部。

这些影片由各联盟成员机构推荐,再经上影节专业选片人遴选产生,以保证类型的多元化和质量水准,总体上以艺术价值为主,兼顾商业性。

“一带一路”电影周中多元电影文化的交相辉映,有效弥补了商业大片主导下市场机制的不足,有利于发掘一些难以在其他国际电影节平台上看到的优秀电影,从而构建突破文化圈层的窗口。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的作品展现出一些主要特点:

它们大多都以“小人物”作为叙事主体展开,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能够从中体会到相通的人类命运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共情。

这些作品通过大量的家庭叙事,形成跨越国界和文化的桥梁,和观众建立一种新的情感共鸣,有效促进了传送互通和彼此体认。

它们也较多地关注社会底层、少数族群、男女平权、战争创伤等方面,凸显了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和挑战,从艺术视角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这些影片中合拍作品占比达45%,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弥合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隔阂,促进交流。

“一带一路”电影巡展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渠道

“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是基于联盟平台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

自2018年起至2022年9月,共 38 部中国电影借助“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在波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爱尔兰、埃及、保加利亚、孟加拉国等多国电影节举办展映及交流,向当地观众展示这些优秀的中国电影作品。

注:“一带一路”巡展机制所展映中国电影类型比例图

其中,在各国电影节入围的中国电影共9部,获奖影片4部。

《阿拉姜色》《柔情史》《我的姐姐》《少年与海》等均受到海外观众的好评。

这些中国电影具有较高的国际传播质素与特征:

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求同存异,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题材选择上,通过家庭、亲情、人与自然等全球共的主题引发跨文化、跨国界的关注。

在美学风格上,摆脱了商业电影的程式化感官刺激,富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意蕴,让观众精心品味。

仪式传播

互通互鉴 合力生光

除了电影作品的内容传播外,电影节本身作为一种仪式传播,所体现的文明对话以及文化符号的价值共享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依托电影周和巡展,通过举办开幕式、电影展映/见面会、行业论坛/沙龙、电影之夜等一系列活动,在仪式中形成国内外电影人与普通观众共享价值的构建和传递,从而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注:2018年-2021年“一带一路”电影周

代表性仪式活动列表

在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中外电影人和观众通过现场交流产生相互关注的焦点和情感共享,实现群体团结,形成情感能量,建构社会关系,达成互通与互融。

面向未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需充分调动联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联盟更具国际化、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推动“一带一路”主题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构建和巩固中外电影节共同体,形成更强大的能量,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产业走出去、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