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威创股份发布《关于2021年年度报告问询函回复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显示,2021年,威创股份归母净利润为-3.96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4.17亿元,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为发生资产减值损失3.69亿元、信用减值损失0.72亿元,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商誉、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对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相关资产减值测试过程中参数选取的依据和合理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司大额计提减值或是意料之中的事,一次性将亏损前置有利于公司轻装上阵,为此后业绩增长进行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减值后,公司2022年半年度的预告业绩也恰巧完成了刚刚出台的股票激励计划考核目标。
为何大额计提资产减值?
《公告》显示,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公司旗下以线下英语培训为主业的北京凯瑞联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为2.31亿元,计提后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0元。公司表示凯瑞联盟原有业务的正常经营已基本停止,经营出现大幅亏损,截至2021年12月31日,凯瑞联盟净资产为-9158.62万元。
因“双减政策”而大额计提减值的凯瑞联盟或言之有理,但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学前教育业务,在此次资产计提中同样占据较大比例。《公告》指出,北京可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为0.67亿元;北京金色摇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商誉计提减值准备0.54亿元。
公司表示,随着各地学前教育普惠制的逐步推进,可儿教育近三年经营业绩整体呈下降趋势;虽然可儿教育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近800万元,但根据收益现值法评估后公司可回收金额为3002.69万元,因此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0.67亿元。
对于金色摇篮的商誉减值,公司表示因政策限制及新生人口减少等原因,金色摇篮已无新增加盟幼儿园及加盟服务费收入,目前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教材、教辅用品的销售收入,未来也会逐渐减少和流失。由此,即使在2021年金色摇篮净利润与净资产同比增长超2000万元的情况下,公司同样选择商誉计提减值准备0.54亿元。
与此前相比,威创股份此次计提减值的操作实则有些熟悉。公司曾在2020年年初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因大额计提商誉及其他资产减值12亿元,使得公司2019年“业绩变脸”,归母净利润为-12.31亿元。对此公司也收到深交所的相关问询,威创股份表示受学前教育行业新政出台并逐步落地实施的影响,相关子公司2019年度存在业绩未达预期的情况,故此以评估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比较,从而计提减值。
而在大额计提后,威创股份2020年归母净利润扭亏为3579.6万元,但公司实现利润扭亏主要是靠对外处置物业资产实现3.4亿元的收益,减去所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公司2020年扣非净利润为-2.69亿元。
“利用资产减值计提将亏损一次性撇清,在A股并非鲜见。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公司所处行业受到打击也是普遍事实,因此上市公司进行业绩人为调整,也是为未来业绩的好转打基础。”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考核业绩虽达标 公司经营待考究
资料显示,威创股份是国内拼接显示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公司一直从事超高分辨率数字拼接墙系统业务的研发、制造和销售。2015年,公司战略性地进入儿童成长教育服务领域,形成了超高分辨率数字拼接墙系统业务和儿童成长平台业务两项主营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深交所对目前公司董事长顾桂新同时担任公司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事宜也进行了问询,要求说明顾桂新是否有充分的能力和精力同时履行相关职责,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对此,威创股份回复表示目前公司发展方向明确、管理团队稳定且经营盈利能力全面提升。
Wind数据显示,威创股份董事会目前主要为顾桂新、展钰堡、刘秀捃、汪勤、王国华五位非独立董事和郜树智、李远扬、张少锋三位独立董事组成。结合董事会及高管成员背景可发现,此2020年公司易主后,仅有朱晓阳一人具有视讯业务板块的工作经验,其余成员均以金融、财务等背景为主。
公司6月份发布了《关于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公告》,以1.92元/股的价格向187名激励对象授予969.91万股限制性股票。值得注意的是,仅需要业绩考核达到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2023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公司便可完成解除限售的条件。
而在公司7月13日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400万元至3000万元,已接近完成第一期限售考核条件。对于业绩增长原因,威创股份表示为因加强内部管理,减少费用支出,同时增加利息收入所致。
“就目前公司情况而言,公司尚具备基本的持续经营能力,但是也面临着公司营收天花板较低,尚无明确业绩增长点的困境,仍要关注未来公司是否会有新资产注入从而提振公司业绩的情况。”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此分析表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结合股权激励制定的较低业绩目标来看,现公司两大主营业务是否能持续维持公司的稳定性仍需持续观察,公司不排除存在空壳化的迹象,这值得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