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回望2021:除旧迎新的中国电影
2022-01-29 08:22 文章来自:CCTV电视剧 特约评论员:尹鸿 收藏(0) 阅读(1551) 评论(0)
1、中国电影风景独好

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球疫情仍未完全结束,世界电影产业依然凄风苦雨。而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支持了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风景这边独好。

2021年中国年产约740部各类影片、近473亿的票房总收入、11.6亿的全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国产电影超过约80%的市场份额。这些重要的产业和市场指标,在全球遥遥领先。

虽有部分数据未达到2019年的历史最好水平,但票房规模连续两年超越北美市场居世界之首,影院银幕数稳健增长突破8万块,电影产量逐渐恢复到较高水平,春节档和国庆档的票房成绩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特别是《长津湖》以57.7亿的票房成绩打破了2017年以来由《战狼2》所保持的中国市场票房纪录,更是为中国电影产业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和发展注入了助推剂。

02、主旋律、主题性创作与  新主流电影的年度现象
2021年,多种重大政治因素的叠加,使得这一年中国电影意识形态的自觉性更加鲜明。以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进程为主题的、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主旋律”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明显提升,出现了《长津湖》《跨过鸭绿江》《中国医生》《我和我的父辈》《革命者》《守岛人》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

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电影作品也都呈现出自觉的“主旋律”倾向,《悬崖之上》《峰爆》《扫黑决战》等都体现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创作导向。

《长津湖》是庆祝建党百年的的重要影视作品之一,同时也是电影工业化大制作的扛鼎之作,用大兵团集体作战的方式,体现了中国电影创作能力、制作水平、商业经验的集大成。虽然影片在历史与类型、场面与人物的关系处理上依然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创作话题,但依然是2021年度中国电影的重磅收获。
《我和我的父辈》《守岛人》《1921》《革命者》从6月到10月,形成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影片组群。几部影片都承继了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经验,有的用组合形态,有的用青春化叙事,有的用诗意化风格,有的坚持情感化方向,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的方法论。
2021年12月上映的《跨过鸭绿江》,是一部正面呈现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的真正的历史片,影片重现了七十多年前这场战争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瞬间、历史场面,以其历史的严肃性、叙事的严谨性、情感的饱满性营造了一种史诗剧的品格。《跨过鸭绿江》是首次由“总台出品、原创自制”的故事片,也是首部将纪实性、全景式、传记性和心灵性等汇为一体去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的战争片。体现了总台创造的电影大格局,也显示出总台内容布局的新定位。但是同时,这些影片也面临着创新思想观念、艺术观念、市场观念的挑战。
03、“家”情怀叙事中的现实关注
2021年春节档冠军《你好,李焕英》,则显示中国电影找到了一种表现家庭伦理、家庭亲情的现代电影叙事方式,中国人几千年的“家”情怀,在一种假定性的强叙事中引发了观众的共情。

《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都用一个极致性的故事引发了对亲情的重新定义,家庭伦理题材在这一年得到了复苏。与此同时,一批中国电影也在相对温和、温情的风格中,甚至在相对假定性、寓言化的叙事中,关注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生存境遇、边缘生活、人性挣扎、亲情冷暖。从2021年初的《刺杀小说家》《风平浪静》《人潮汹涌》,到后来的《关于我妈的一切》《我的姐姐》《第十一回》《误杀2》《扬名立万》等等,都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之外提供了更有现实穿透感的影像呈现。

这些作品在荒诞苦涩之中,都包含了对人性向善向上的希望。在有限的呈现空间中,体现了国产电影的现实关怀和人性温暖。
《雄狮少年》《白蛇2:青蛇劫起》《熊出没:狂野大陆》等动画片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中国动画片的“中国式”风格正在形成;《大学》《九零后》《棒!少年》等纪录片表明影院纪录片也开始发力;《白蛇传情》体现了戏曲片的电影化新探索。电影的多种形态都在电影发展的大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空间。这些作品用不同的形态呼应了关怀普通人的大文化背景。
04、高原越稳固 高峰才能更挺拔
在这些难能可贵的成绩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具有强烈思想震撼力、深刻历史和现实穿透力以及巨大艺术感染力的电影力作依然还在观众期待中。特别是在全年数百部影片中,十来部头部电影的创作水准、制作规模、市场影响与其他电影的差距相当明显。电影品质的两极分化突出,优质影片的供给不足限制了中国电影高原的广袤、丰富和坚实。
从全球传播来看,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地位和影响依然没有突破,国产影片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市场票房收入几乎很难超过百万+美元的票房级别。这与当年《卧虎藏龙》《英雄》的亿级美金的全球票房成绩不能同日而语,国产片目前更多的是通过流媒体平台进行对外传播。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道路还充满挑战。

从市场角度来看,202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全球横向比较形势喜人,历史纵向比较还不容乐观。观众人次增长乏力,非节假日电影消费需求下降等现象,都表明后疫情影响持续不断,中国电影依然处在调养恢复阶段。
高原越广,高峰才能越高。中国电影用二十年的产业化改革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长短视频、游戏、直播等视听新形态的大量出现和用户的激进扩张;随着高清技术、沉浸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又进入了历史新的节点。
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引导、规划和调控,越来越重视影视作品的“正能量”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电影的控制权、主导权在市场、观众、政府、技术、商业、艺术传统的互制与互助中,必然面对新的变局。
05、面对新历史节点的挑战
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二十年产业化改革的发展,两年疫情的考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不仅生存下来而且仍然保持基本向好的态势,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基础。
新主流电影的广泛影响、头部电影的巨大优势、节假日档期的电影热潮、《长津湖》所创造的市场纪录,这些“高峰”标志,一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产业发展的“高原”上的。中国电影要保持发展态势,需要把高原筑造得更加厚实、更加坚固、更加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需要继续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打造更多优质的头部产品、类型产品、分众产品。
优质产品供给依然不足,大多数影片在艺术上、技术上、创作上、制作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硬伤,即便是头部作品,能够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也是凤毛麟角。
电影可供观众在影院接受并产生共鸣的“影院性”、题材和主题的“独特性”、故事和视听的“强度性”、现实反映和情感表达的“当下性”都明显不足。
科幻片、灾难片、武侠片、喜剧片等等常规类型缺乏标志性作品,中国电影市场大盘还不够稳固。
开拓题材类型、深化主题开掘、回应现实关切、提升创作水平和制作工艺,都是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
第二,要提升影院服务,重视影院“第一窗口”的地位。
影院兴则电影兴,应该成为行业共识。影院依然是电影价值的第一实现渠道,不仅票房在电影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影院的共时性影响会对电影价值的其他窗口、包括互联网窗口带来火车头式的拉动效应。所以,影院在技术、管理、票价、设计等等方面都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开发更多的经营途径,增加观众的观影频次和观影获得感。
第三,要充分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重要成果,推动电影行业依法依规管理更上一层楼。

重点影片、重点项目是电影行业的“高峰”,但还需要更广袤的高原支撑。只有优质作品更多、电影观众更广、电影人才更丰富,电影高峰才能更高耸。行业管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法规化、公开化、透明化,对于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让电影的备案、审查、协审、发行、定档、资助、评奖、排片、分账各环节更加有章有序,才能提升行业信心和建立市场规范。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一批重点影片,一批创新项目,一批题材、风格、形态迥异的作品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中国电影如何用现代电影语言,讲述好立体的中国历史和现实故事,一方面体现有生命力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国以人为本、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开阔胸怀,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既需要电影人从生活、从人民、从文化传统中去汲取营养,用更加深刻的和审美的眼光去创作电影,也需要全社会用更加开放、自信、从容的态度去支持、鼓励电影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电影如何植根于时代变革的土壤,反映出时代变化的脉络,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进步,表达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对自由、平等、解放的人道主义追求,表现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积极贡献,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影面对的新考验。